- 注册时间
- 2013-5-6
- 最后登录
- 2013-5-29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7
- 精华
- 0
- 帖子
- 5
- 积分
- 7
- 帖子
- 5
|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国乳品行业整体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由三聚氰胺事件之前10年17.4%的年平均增长率,骤降至2008年至今年平均不到2%的增长速度。时至今日,尽管乳业的产销量正在打破坚冰重发生机,但很多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任仍然处在严酷的寒冬。表面的生机焕发,难以隐藏背后的衰退。
溃败的中国乳业
2008年之前,中国乳业在经历了持续10年的高速增长,达到千亿元产业规模。而三聚氰胺事件则是一个很强的外力,将整个行业打入低谷。
数据显示,在2008年之前的10年中,中国乳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生鲜乳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7.4%,而自2008年奶粉“三聚氰胺事件”曝光后,乳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生鲜乳产量年均增长率骤降到1.29%。其中,2008年为0.87%,2009年为-0.98%,2010年为1.56%,2011年为2.1%,2012年为1.5%。
一方面是乳业快速发展节奏被打断,另一方面则是惨重的直接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仅2008年当年,整个奶业的损失便有200亿元之多,“各地倒奶现象严重,乳企一方面回收销毁不合格产品,一方面面临销量剧减造成的减产停产。”
流失的人民信任
不仅是产业本身遭遇滑铁卢,整个中国制造食品声誉在国际上瞬间一落千丈。“2008年6月之后,一部分美国超市的朱古力和饼干架上都写着显著的大字:ChinaFree,即‘不含中国’。一家美国报纸甚至索性用《三聚氰胺腐蚀中国制造》当作头版头条报道的标题。”一位乳制品企业高管如此回忆。
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我们看到了国家整顿乳业的决心、检测结果的发布迅速、整改措施的严厉。客观地说,政府部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各项法律的修订随之而行。
然而与此同时,在爆炸式的舆论声音面前,是部分不法奶贩而不是奶企有意添加了三聚氰胺的理性思考声音被彻底掩盖,奶企知情而纵容的观点不乏支持者,涉案企业三聚氰胺含量实际上即为悬殊、一刀切打死有失公允的理性呼吁更是没有市场。自三聚氰胺事件开始,舆论一边倒对国产乳制品食品安全大加批判,消费者的不信任在持续加剧,然而理性思考的缺失、支持国产乳业人士的噤声使中国乳业再多的进步也显得苍白无力。
实际上,“就是要抵制,绝不相信改好”的声音,正是针对中国乳业乃至所有食品行业食品安全舆论引导失控的缩影。这些声音背后,是对政府食品安全管控的质疑,是对政府信任的严重流失。
洋奶粉产业的崛起
2013年5月14日央视的调查中发现,标榜着“纯正新西兰品牌”的纽贝贝奶粉,在新西兰多个超市根本没有售卖,当地居民也表示从未听过这个品牌。事实上这个品牌是借着国内年轻父母蜂拥抢购洋奶粉之际,混入中国市场的“山寨”洋奶粉之一。
这正是洋奶粉大举进攻中国市场现状的缩影。一方面洋奶粉纷纷涨价增收,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父母们的疯狂抢购,以致欧美、港澳等地超市等终端纷纷限购,洋奶粉的生意比任何时候都炙手可热。
海关数据显示,2007年全年中国进口奶粉只有9.8万吨,而到了今年,仅一季度进口奶粉量就达到24万吨,同比增长23.7%。而这还不包括“水货”。
在市场占有率方面,根据2012年统计数据,洋奶粉已经占据中国市场7成以上的份额。占据了市场牢不可破的地位之后,尽管国际奶源价格在下跌,洋奶粉却纷纷以各种理由提价,身价却持续逆势走高。正因为洋品牌建立了品牌壁垒,一方面,准确把握中国年轻父母的心理,认定“洋奶粉”就是比国产奶粉更好;另一方面,市场份额的提升和利润空间的增长绞杀了正在缓慢成长中的国产品牌;此外,通过可观的品牌宣传费用,为洋奶粉逆市涨价进行了很好的理由包装。
本不该到来的冬天
有媒体悲观地断言,恢复国产乳业信心只能彻底推倒重来。正是这种声音,使中国乳业信任寒冬显得格外漫长。
爱之愈深,责之愈切。客观来讲,对乳业的社会监督使中国乳业在一直进步,但另一个层面来讲,5年之际,我们也有必要对三聚氰胺事件进行重新理性思考。
无视涉案企业三聚氰胺含量的悬殊差异,一刀切、一棍子全部打翻的措施和舆论是否合理?
假如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多一些理性的声音和正确引导,假如当初严肃处理纵容添加的涉案企业的同时,对很可能不知情且含量远远低于前几名的千倍百倍乳企进行惩戒但多一些宽容,假如有关部门对爆炸式的批判舆论多一些正确的引导而不是放任,如今中国乳业会不会比现在的发展更为健康?消费者“只有抵制,绝不信任”的偏激观点会不会更少?
世上没有后悔药,历史没有“假如”,只有发人深省的前车之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