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期自测| 排卵期自测| 预产期计算北京妈群218118869、224138372(满)
新来的妈妈报到帖:)合作、广告,请联系QQ872066119
楼主: may04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提离婚北京多半女性占主动 半数因为丈夫有外遇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积分
166
帖子
43
沙发
发表于 2012-2-12 19:50:41 |只看该作者
  法官分析
  不再依赖家庭女性多主动提离婚
  海淀法院陈昶屹法官分析,女性主动提出离婚,表明家庭功能在女性心目中已经发生彻底变化。
  对于年纪较大和文化水平不高的女性而言,家庭提供的更多的是经济支援和保障功能。她们对家庭的依赖性很强。失去家庭,生活水平就会急剧下降。在此前提下,女性愿意作出妥协,一般不肯离婚。
  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经济收入和独立意识增强,女性对家庭功能的定位出现明显变化。家庭作为经济保障的功能越来越弱。
  在此情况下,一旦出现老公有外遇,包括第三者的挑衅和威胁,女性在身心和自尊受到伤害时,便会主动要求摆脱婚姻。
  为早摆脱婚姻净身出户送夫房产
  在此类离婚案中,一些女性以丈夫有过错,要求多分财产以惩罚男方不忠。但越来越多的女性面对男性出轨,对家庭财产分配并没有更多要求,只求分到应得份额。
  还有部分“位高权重”的女性,对财产不屑一顾。一位企业女高管,为了尽快与不同意离婚的出轨丈夫分手,断然决定把房产交给丈夫,自己净身出户以换取自由身。
  陈昶屹强调,虽然高达六七成的女性指责老公有外遇,但能充分举证的却很少。很多女性只能向法庭提供单一的短信或电话记录单等证据,难以达到足够的证明力。
  有些女性虽然通过偷拍或者聘请私家侦探偷拍取得证据,但由于合法性问题以及缺少其他充分证据佐证,很难被法庭采信。
  陈昶屹建议,当女性发现丈夫有外遇时,应当及时合法地取证,理智地运用法律武器。
  不堪家暴数据分析
  女性遭受严重家暴离婚态度坚决
  2011年,最受关注的离婚案件莫过于因李阳家暴而引发的离婚诉讼,虽然案件目前尚未落槌,但是李阳与妻子对婚姻走向的认识却大相径庭。李阳认为尚能挽回;而长期遭受他拳脚的妻子却坚决表示,婚姻已经走到尽头。
  本次离婚案件调查中,家庭暴力也进入离婚理由的前十名。虽然绝对数量并不多,但仍然反映出家暴已经威胁到婚姻的稳定。陈昶屹法官指出,因为法院对于家庭暴力认定有着严格要求,很多案件因为举证原因无法得到法庭采信。
  典型案例
  有矛盾就动手家暴丈夫赔40万
  2005年,闭女士与张先生登记结婚。双方都是再婚,婚后没有生育子女。一年后,两人签订《夫妻协议书》,对个人财产、夫妻共同财产、债权债务进行约定。其中特别约定,“有重婚、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和遗弃家庭成员等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有过错方必须向无过错方一次性支付赔偿金40万元。”
  婚后,两人经常因为经济问题发生矛盾,张先生几次还动了手。2007年12月,张先生将闭女士打致轻伤,他因此被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管制六个月。随后,闭女士以不堪忍受家庭暴力提出离婚,并要求张先生按照《夫妻协议书》的约定赔偿40万元。
  一审法院判令张先生赔偿闭女士损害赔偿金5万元,准予两人离婚,双方均上诉。一中院审理时认为,两人签订的《夫妻协议书》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应认定合法有效。张先生对闭女士多次实施家庭暴力,已达到刑事犯罪程度,给闭女士的身体及精神健康均造成严重损害。法院据此改判,张先生支付损害赔偿金40万元。
  法官分析
  家庭暴力取证和认定存难点
  法官分析,女性一旦因为家庭暴力提出离婚,态度基本上都非常坚决。而法院一旦认定存在家庭暴力,那么也会一律判决离婚。除非当事人因为偶尔因素大打出手,对方冲动提出离婚,法院一般会酌情说服和调解。但目前存在的一个司法难点就是,由于婚姻关系的私密性,家庭暴力较难取证和认定。
  据一中院在以判决方式结案的100起离婚案件中,近三成女性提及遭受过家庭暴力。但当她们以此为由提出损害赔偿请求,因为不能有效举证,只有3.5%的当事人获得法院支持。
  法官分析,家庭暴力一直是法治社会的顽疾。除“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是家庭暴力产生的历史原因外,男女分工不同也是现实形成的原因。
  由于大多数男性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处于强势地位,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往往也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一旦发生家庭矛盾,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通常会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此外,“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观念也使受害妇女羞于寻求法律救助。
  法官提醒
  警方验伤是家庭暴力直接证据
  “遭遇家暴时,前来劝阻的家人、邻居和基层组织都可作为间接证据。110的出警记录则是遭遇家庭暴力的直接证据。”法官指出,女性遭受暴力侵害后,要及时到派出所指定的验伤机构或医院验伤,保存资料。同时还要注意保存施暴行为用的刀、针等凶器及带血的衣物、扯掉的头发等相关物证。同时,受害方可向当地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以保护自己安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使用条款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妈妈网 - 妈妈论坛 - 妈妈说 - 儿歌 - 动画片
© 2007-2012 MAMACN.COM 北京妈妈网版权所有 技术Discuz! 粤ICP备08026690号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