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孩子游中国煤炭博物馆,一次新奇刺激的矿井之旅!
春天来了,学校给孩子布置了课外实践活动,我也跟着寻思,不知道带孩子去哪?不巧,正好周末公司派我去太原出差,在网上提前查了一下,想看看有没有合适带孩子去体验的地方,除了那些晋祠公园啊这些景区,查到了一个中国煤炭博物馆,光听这名字估计大家跟我一样就挺好奇的,不是什么文物的,历史的,科技的,介绍说这里除了可以了解煤炭的形成发展、参观展示品外,还有4D影院、地下矿井可以体验,我家小雪一时很激动兴奋,拉上我姐家孩子,俩孩子都准备了一身帅帅的校服,说让我和她爸爸给他们拍照,学校要收作业,展示照片进行比赛,于是全家总动员,出动了。孩子她爸早年前也是一名矿工,所以深有感触,这次我也跟着女儿一起去体验了一回地下矿工的生活,这次简单的博物馆之行,还真收获了不少……
俺百度了一下,原来这煤炭博物馆还挺有来头。
中国煤炭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煤炭行业博物馆,是全国煤炭行业历史文物、标本、文献、资料的收藏中心,是煤炭工业的科普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和宣传教育机构。中国煤炭博物馆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和地位,被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协、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的称号,被山西省授予“山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光荣称号。
下面就让我们跟着讲解员小姐,一起进到煤炭博物馆去看看吧!(俩人还挺有范,这里可是科普教育基地啊)
博物馆经过20多年发展,目前已成为山西重要的景点之一。博物馆共分三部分,基本陈列、模拟矿井及山西壁画。
有关我国的煤炭储量、分布和产量,通过各种表格一目了然。从而理解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调”实际国情。
原来这种可以雕成工艺品的煤被称为“煤精”。煤精十分珍贵,目前在全世界已经发现煤炭资源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中国、英国、智利和德国4个国家有煤精。煤精的硬度相当于指甲,很适于雕刻。在中国,只有辽宁抚顺才有煤精资源。
仔细看,这头老虎的爪子部分是没有经过打磨的,可以用手摸一下感受到区别。
这是一个煤精雕刻的佛头手把件,工艺精细,很漂亮吧,而且煤精由于其本身的结构致密的特点,拿在手上是不会黑的
小家伙们对这些从来没见过的煤炭标本非常感兴趣,这里摸摸,那里看看,还对讲解员提出各种问题,讲解员也非常耐心的一一解答。
从通道走向第三个展厅,面貌大不相同,几棵大树枝叶繁茂,林子里有恐龙的吼叫。原来,这里模拟的是中生代侏罗白垩纪的“成煤期”。讲解员为我们详细讲解了煤形成的过程。
煤炭是由古代的植物生成的,在亿万年前的地球上,这些植物生死往复循环,堆积的植物遗体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随着温度、环境的变化,经过数亿年的逐渐变质,形成了烟煤和无烟煤。这一过程需要几百万年之久,而我们人类一生的寿命也只有几十年而已。所以煤炭资源一旦用尽,便无法再生。
与煤炭同时代的动植物化石,照片和标本
这是煤精做的“骨牌”,很新鲜
最后我们下到地下一层,也是本次煤炭博物馆之旅的重点,孩子们最关心最想去玩的地方,煤博的地下模拟矿井。
虽然是仿真建筑,但这里的环境和真实矿井几乎完全一致,里面黑洞洞的,照明全部得借助头灯,所以下井之前所有游客都得全副武装,我们乘坐的电梯也很有特色,是模拟下井的“罐笼”制作的。
走出电梯我们换上了真正的矿工服,戴上矿工帽,亲身体验矿井下的作业啦
开矿,采矿,模拟情景再现。原始的头灯就是点在头上的小油盏,开采也全部是肩挑人扛人工作业,古代的开采是相当艰苦也非常原始的。
后进入近代矿坑,这里已经有轨道小火车和机械钻头等比较现代化的工具来帮助开采,效率高了很多。
孩子她爸还专门把脸上抹黑了给我们演示,因为早年前孩子他爸也曾是一名地下矿工,钻井、防爆电话机、口渴难耐的时候……逗乐之余我能感受到真正的矿工是怎么样的艰难和辛苦!
我家小雪看了她爸的照片觉得最形象了。
小家伙们更是玩疯了,在各种机器之间上窜下跳,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要摸摸,什么都要动一下,看看玩得脸都成黑球了~
矿坑中的井下操作面,这个钻头是真的可以钻的,大人小孩都上去钻了一把,体验了一下采煤工人的赶脚!
各种蜡像人模拟场景
回到地面,真是感觉视野非常开阔,我们又走进了旁边的另一个展厅,有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呵呵,游了趟煤博还捎带着看了画展!
都是山西境内精品壁画的临摹版,壁画不仅是绘画作品,也是形象的历史反映和真实社会写照,同时又是一种文化载体。
经过这样一次身临其境的煤海探秘,让我对这些煤矿工人肃然起敬,孩子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对我说:妈妈,这个体验还是第一次,很有意义!所以带着孩子来看看还是挺长学问和见识的。
]
小贴士:
1、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西大街2号
交通:博物馆离火车站约20分钟车程,乘1路、611路、618路、859路迎泽桥西站下车。
2、门票价格:60元。1.煤炭各展厅(含4D电影):30元/人次;2.模拟矿井及壁画馆:30元/人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