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父母
“百善孝为先”。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把孝字放在首要重要必要的位置。人们把父母抚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看成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然而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了生存而四处奔波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再也顾不得“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马不停蹄地行走在茫茫无际的祖国大地上,他们远离了清新寂寞的乡村,涌进了面无表情的水泥钢筋丛林里,用父母赋予的血肉之躯,勤勤恳恳、低三下四、勾心斗角、钻营牟利。有成功的,也算是报答了父母光耀了门楣,然而更多的却是被周遭际遇压弯了原本挺直的脊梁,虽然呕心沥血终归自顾不暇,此时,那远在家乡小土屋里黑灯瞎火做着团员美梦的老父老母,只好抹一把清泪,将盼望的丝线拉长再拉长了。
古老的《孝经》曾经曰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如果真按这说法,出去打拼为父母为自己赢一个漂亮的未来也不为过,问题是,这打拼的过程到底需要多少时日,打拼回来的胜利果实是不是比家人团聚能给父母带来更多的喜悦呢?
当代经济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各种交通工具使人们能够到达许多想去的地方,可是却没有这样一种交通工具,能在父母思念儿女的时候及时把儿女载回家乡。人们也只能在春节晚会的节目里貌似催人泪下其实无奈至极地吟唱一下曲调虽然悠扬但却难能付诸现实的《常回家看看》,引父母热泪断肠,事实上却相见无期。
有一种裂变从未停止过,人从一个受精卵成长为生龙活虎的灵长类动物,可以肆意游走四方,期间父母不知付出了多少血泪和汗水,而他们期盼的回报究竟是什么?有多少儿女曾经用几分钟的时间静下心来想过?其实父母需要的不一定是卧冰求鲤、啮指痛心、卖身葬父、哭竹生笋的极致感动,他们企求的也许只是能与儿女有片刻欢聚,哪怕只是围一炉炭火煮一锅素餐,说几句贴心的家常话,聊几件简单平凡的开心事。
可是现实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很残酷,即便父母的愿望简单至此,但却总是不能如愿以偿。儿女们真的是忙到了日理万机百事缠身的地步了吗?其实原因也许很简单:父母总是能听到我们的哭声,我们却总是看不到父母的眼泪。我们的哭声很快会消失在空气中,父母的眼泪却永久地落在了他们日渐苍老的心底深处。
转自:0478迷河套社区网
页:
[1]